公德尚在,禮儀尚安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在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悠悠歲月中,新中國更像是一個搖籃,庇佑著尚且稚嫩的幼兒。像是初為人母,小心謹慎的撫育著她的孩子。
而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年,應該聽取“母親”的教誨,因為“少年強則國強”。努力成為有風尚、有責任、有使命、有公德的一代。
所謂有好的公德,便要先從好的修養(yǎng)開始培養(yǎng)。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所以便有云: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可見,若想成為“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先修身養(yǎng)性。
人的修養(yǎng)與素質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培養(yǎng)好的。我一直以來,十分贊同荀子“性惡論”,每個人都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夠鑄成一個良好的品格。而孩童時期,便是開始培養(yǎng)修養(yǎng)與素質的較佳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社會認知還不夠,容易教化。家長,便在這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不用語言,苦口婆心的勸告孩子,而要用行動去表達,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便受到了教育。比如,不隨手丟垃圾,不破壞公物,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這都是很平凡的事情。我的奶奶,年已七十,當看到人行道上有個因修路而未填平的土阱時,親自找了許多土去填,并且拖了一個大樹枝插在里面,以示眾人此處危險。一個七旬老人尚且如此,而我們少年、青年一代還有何理由推脫建設文明社會的責任呢?
至于如何做到“有公德”那也是很簡單的。舉例來說,當你在干凈的路上行走,不隨意吐痰這便是公德;在公共場合不吸煙這也叫公德。其實,守住公德的底線并沒有那么困難。不過是守住本分與良知。在“公德”這條路上,沒有人要求你錦上添花,做好平凡的小事你便有了公德。
公德,已經(jīng)成為了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守住公德,方可復興中華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