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墨韻
文化,本就是由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而形成的產(chǎn)物的累積,對于文化的理解與弘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無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其中較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文字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書法便是形象表現(xiàn)文字百態(tài)的較好不過的方式,讓我們體味文化的墨韻。
不管是較初的甲骨文,金文還是現(xiàn)如今的簡體字,都是文化的進步與傳承的體現(xiàn)。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就開始根據(jù)事物的形體與自然界的向人類發(fā)出的語音來開始造字,每一個文字都好似這個事物的簡筆畫一般,強烈而生動的直擊著我們的雙眼,較開始的書法的形成單純而又直接,其作用不在于臨摹與欣賞,而是純粹用于交流,那是文字與書法較初的摸樣。
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追求用更美觀與簡潔的形式表達文字本來之意。自此,正真書法的時代到來了,不少歷的大家便是從這些年代開始發(fā)光發(fā)亮。衛(wèi)鑠曾說過:“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的確,書法不僅是手上功夫,更注重的是讓全身之力都恰到好處地運用在右手的各個指尖,下筆的從容與老沉真可謂不是一日兩日便能練成?,F(xiàn)在書法入門學子較多練習的顏真卿的楷書《多寶塔碑》,行書則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楊凝式大膽創(chuàng)新,不拘小節(jié)的《韭花帖》,不得不提的是鄭板橋的“六分半書”,獨創(chuàng)一格,實屬不易,更有言論稱之“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后人再怎么臨摹恐怕都無法保留較初的那一份韻味。
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練習書法,較初的我本就有些抵觸但也無力反駁,父母的初衷大約也只是愿我能有一手好字,一技之長罷了吧,也許是因為長年累月的與書法單獨共處一室,竟也孕出一絲喜愛來,從那時我便知,練習書法并不是單純的便利自己,而是對那遙遠仿佛摸不到的歷史的回溯,采擷古人留下的書法的那份流金溢彩,細細品味便知其大有韻味,別不知。我聯(lián)系過三種字體,楷書,隸書,行書,而其中隸書時間較為長久,對我的影響也較深,我練習的字帖是東漢鮮于璜的《鮮于璜碑》,可能比較冷門,但卻與我書法的風格很是貼切。書法較講究的便是靜心,性格的形成恐也是那時逐漸形成的罷。讓我不由得暗自驚訝書法這一文化帶給我的益處真是可圈可點。
書法作為一種書寫藝術(shù),不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地位顯赫,也在世界文化中獨放異彩,試想,僅僅便是這一種書寫藝術(shù)便傳載了如此多文化的精髓,而用他們記載下來的歷史以及傳統(tǒng)該是多么的西安伊頓精深啊。書法在漫長的演變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的作用,另一方面擁有獨特的造型藝術(shù),但愿有機會,有更多人愿意去研讀這方面的史料,讓文化帶著獨有的墨韻,去感染更多人。
柳公權(quán)有言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是書法教給我的較重要的一點。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相信它依舊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文化的墨韻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