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廣東肇慶一中學生當街打母的新聞引發(fā)社會關注。身為兒子竟當街毆打親生母親,對其辱罵,甚至舉起自行車在其身上碾壓,而做這一切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向母親要錢拿不到,又覺得殘障媽跟著自己沒面子。顯然,這個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惡劣。如果放在古代,這樣的行為是要令男孩付出生命代價的。(《唐律》規(guī)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絞。”“詈”就是辱罵的意思,罵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會被處以絞刑。明清時刑罰稍有減輕,但依然要打一百大板。)
據(jù)記者采訪,孩子內心的積怨和他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男孩家庭屬于低保戶,男孩的父親在2008年因意外去世,5歲的孩子從此在他的成長環(huán)節(jié)中失去了父愛這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而更加不幸的是,自2005年起,男孩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加之有語言障礙,無法給孩子提供合格的教育環(huán)境。一個年幼的孩子在成長過程如此缺少關愛,也很難指望有人會教會他明辨是非。
這就是事情的經(jīng)過,誠然孩子打媽媽的做法確實不可原諒,但這位孩子也是需要我們幫助的,因為他從小在缺乏父愛、母親殘疾的家庭下成長,不幸的家庭背景使他變得自卑、自暴自棄的性格缺陷。所以,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批評孩子,更需要幫助孩子走出困境,他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啊。
真正能幫助這個孩子的方式應該是有利于促進他成長的,而不是用恐嚇的方式,或者是嚴重的懲罰,這樣會更加讓他覺得社會是冷淡的,覺得他是被人拋棄的。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通過正面的教育引導他,讓他認識自己的處境,留他一些空間。
孩子打人的方式是不對的,也應該受到批判,但我們在批評孩子的同時,更應該想想如何幫助他走出困境,否則我們在網(wǎng)上的宣罵,無法改變他和他的家庭,你的謾罵只會讓這個孩子更加的無助和自卑。
從心理學上來講,這位孩子打人的原因也是因為宣泄內心的焦慮、憤怒和不安。從深層次上來說,這名孩子打人是因為長期以來父親的缺失造成性格的缺陷及內心過大的壓力無處宣泄的結果,所以他選擇了對他較親較愛的人發(fā)泄不滿,因為只有他較親較愛的人能原諒他。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批評、批判孩子,更需要伸出援手幫助這名孩子,幫助他的家庭,他和他的家庭需要社會的幫助,也需要社會給出一些時間和空間,治愈心理的創(chuàng)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