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在家庭教育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不同的親子關系會養(yǎng)成什么樣性格的孩子呢?
親子關系也是人際關系的一種,嚴重影響著一個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長。
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關系緊張,雙方都無意識之中在心中有怨氣或者不滿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溝通,達不成彼此的認同,積累下來,就會導致互相的不理解和爭吵,家庭的氛圍也會變得越來越緊張,長期處在一個緊張壓抑想讓你逃離的的氛圍中,對身體健康和心理的成長都極為不利。很多健康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或者精神問題,有的還表現出某種所謂的兒童疾病等。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緊張的親子關系起了大的作用。
親子關系融洽,孩子的性格自然或開朗或暖心或樂觀等,總之基本上都是比較正向的不易走極端的類型。
在親子關系中,其實父母占據著主導作用。
孩子幼兒時期,親子關系往往被忽視,很多孩子被送給祖父母撫養(yǎng),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陌生和疏遠,以至于在孩子身上出現了些小問題,父母無法察覺更不必說及時幫著糾正,導致一些孩子養(yǎng)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等到出現了大問題,再糾正孩子已經是為時已晚或者力不從心。
隨著孩子的成長,親子關系發(fā)揮的作用也愈加明顯。小學的孩子貪玩,需要父母多督促,如果孩子和父母相處愉快,父母的提醒和督促還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學習習慣和基本的學習能力以及基本的人際交往基礎也是小學階段逐步形成的。
尤其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變化會讓你感到手足無措。在這個階段,沒有簡捷的方法,我們如何更好地應對孩子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取決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有著怎樣的親子關系。只要我們意識到了,現在就開始改善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主動權在我們的手中。
下邊是一個媽媽日記中的記載:
女兒上中學了,原本還算聽話的女兒似乎一夜之間讓我無所適從。嫌我衣著土氣,形象邋遢,甚至于和她一起走路都看我不順眼。在平常,晚上寫完作業(yè),追劇看電視到夜里11點,我焦灼上火簡直崩潰!于是爭吵成了家常便飯。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從抓狂的狀態(tài)中逐漸走出來,調整了自己:她是我的孩子,我是和她站在一邊的。爭吵我難受她也不好受,看電視也許是她的放松,新學校她還沒有適應,我需要要做的是等待,而不是指責和教訓。
我明白了這點,我的心自然寬了,盡管10點種我已經困倦,我還是陪她看會兒電視,想辦法在11點之前能讓她愉快地關掉電視;嫌我OUT,沒關系,我就咨詢她我不知道而她很關心的問題;嫌我衣著土氣,我就請教她衣服的搭配,(這方面,女兒的確有些見地),漸漸地,爭吵少了,可討論的話題多了,笑聲又逐漸回來了,家里的氛圍也緩和了,關電視的時間在逐漸地提前,后來,女兒干脆從周日到周五就不開電視了,只是用碎片時間從手機上看看新聞讀讀感興趣的文章。寫完作業(yè)的時間變成了我們共同看書,一起運動或聊天的時間。有時我會把我遇到的有關學習,家教或者青春期孩子的問題直接咨詢女兒,很多次她都給了我很真誠很有代表性的意見。當然,女兒的學習也是完全自覺自主的。
盡管以后還會有新的問題,可我堅定了一點:只要我們和孩子相處愉快,那么中間的小摩擦也是生活必不可少的插曲,孩子的青春期也是我們又個一幸福滿滿充滿活力的時期。
可見,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金錢、大房子、外表、衣食等都比不過和父母的相互陪伴,良好的親子關系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也許會影響到他的一生的發(fā)展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