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選材形式看,當前歷史選擇題大都以材料型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可分為文字類(對中外史書、文學作品、日記、檔案、學術著作等的摘錄或整理)、圖片類(地圖、漫畫等美術作品、文物圖片、人物圖片、場景實況圖、示意圖等)、數(shù)據(jù)圖表類(表格、柱狀圖、線狀圖、餅狀圖等)三種。
此類題型的結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選擇題的題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并根據(jù)材料設置備選項;另一種是題干中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學生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
第一種是其主要呈現(xiàn)形式。在考試能力要求上,材料型選擇題對學生能力要求比較高,首先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較大限度地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學生善于通過材料揭示歷史本質(zhì),洞察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材料型選擇題的解題步驟:
?、偻ㄗx題干,明確題目要求,搞清楚中心詞與限制語是什么。
?、趲е鴨栴}認真審讀材料,抓住關鍵詞,提取有效信息。
?、勐?lián)系教材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
?、芨鶕?jù)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其對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態(tài)度,作出準確判斷,確定備選項是否符合史實,是否符合題干要求。
選擇題常用的方法:
?、俸Y選法:根據(jù)審題,按題目基本要求,將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谂懦ǎ涸诓荒艽_定正確選項或?qū)λ疾榈闹R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酆喕ǎ簽樵黾与y度,有些題目的中心詞或限制詞有意擴充、復雜化,因此,我們要將復雜的題目簡化,劃出題目中的主謂賓,依據(jù)這些關鍵詞來分析備選項。
?、苡浱柗ǎ侯}干中常出現(xiàn)的詞有“較……”“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不正確的是”等,做題時要將這些詞做個記號,提醒自己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莶聹y法:如果確實對史實記憶不清,無法確定正確選項,可用此法,有以下規(guī)律:a.一般情況下,選項如果出歷史課程知識范圍,則為錯誤。b.選項若不屬于歷史知識的,就不選。c.選項內(nèi)容若是課本知識上的細枝末節(jié),其正確的可能性就小。d.在選擇題基本答完的情況下,若有個別題無法確定答案,可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題目中ABCD出現(xiàn)的概率,將出現(xiàn)概率較小的字母選中。e.檢查試卷時,在沒有完全的把握下,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選擇,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從考查要求來看:歷史選擇題主要分為概念型、因果型、比較型、程度型(較佳型)、逆向型(否定型)、組合型、評價型等類型。
1、概念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概念型選擇題主要依據(jù)歷史概念來命題,要求考生真正理解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同時還要同與之相近、相似的歷史概念進行比較。此題型的考查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備選項則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在題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標志性詞語有“內(nèi)容是”“標志是”“性質(zhì)是”“特點是”“準確的理解是”等;另一種是題干提供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另外提供四個概念作為備選項,在題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標志性詞語有“反映了”“對其理解準確的是”“其本質(zhì)是”等。
解題方法:
(1)史論結合法。運用唯物史觀、辯證法的相應理論與觀點對題干與備選項進行分析,再結合相關歷史知識進行印證,從而找出較符合題意的選項。
(2)邏輯推理法。將題干與四個備選項逐一對照,對兩者的邏輯關系進行推理,選出較深刻、較本質(zhì)、較廣泛的選項。
(3)定性分析法。先分析題目的要求,再對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進行有目的的分析,進而分析選項,凡與題干中的概念性質(zhì)不同或不符合題干中的概念范圍的選項都要排除。
【例】明成祖時,“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nèi)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據(jù)此,對明代內(nèi)閣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開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徑
B.自設立起即為法定決策機構
C.六部逐漸成為內(nèi)閣下屬機構
D.地位雖有變化但職能基本未變
解析:本題考點涉及的是明朝的內(nèi)閣。根據(jù)所學知識,明成祖時期皇帝事務繁忙,因此設立內(nèi)閣,但它并不是我國選官制度的演變,故排除A項。同時,明朝內(nèi)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nèi)侍機構,故排除B項。另外,材料強調(diào)內(nèi)閣“俱列六部之上”,說明內(nèi)閣的地位在六部之上,但并不是其下屬機構,兩者之間不是隸屬關系,它只對皇帝負責,故本題排除C項。綜上所述,只有D項符合。
2、因果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因果型選擇題,即從因果關系角度考查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內(nèi)在的本質(zhì)聯(lián)系的選擇題。此類題型的基本結構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結果推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在題干中常出現(xiàn)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等;另一種是由原因推出結果,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在題干中常出現(xiàn)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解題方法:
(1)限定詞法。正確理解題干有關限定詞的含義,如原因方面要區(qū)別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等,影響方面要分長遠影響和直接影響、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國內(nèi)影響和世界影響、政治影響和經(jīng)濟文化影響等,然后用這些限定詞和選項對照,符合此限定詞的選項就是答案。
(2)邏輯推理法。比較四個選項之間的關系,根據(jù)題干要求作答。比如題干要求選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們可比較一下四選項。若四選項為并列關系,就找較主要的選項;若四選項為遞進關系,就找較深刻方面的選項;若四選項相互交叉,就選一個能包含其它選項的選項。
(3)時間推斷法。采取時間先后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即以題干所述事件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
(4)理論引導法。運用相關的史學理論進行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那么客觀存在就是因,主觀意識就是果。還有經(jīng)濟決定政治、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階級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關于幾種原因、目的的概念:
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諸多原因中起關健作用、決定作用的較重要的本質(zh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基礎、社會存在、階級本質(zhì)、客觀規(guī)律或是事物的內(nèi)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各種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原因。而在人為和自然因素、內(nèi)因和外因中,人為因素和內(nèi)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一般不與根本原因并列于題中。另外,命題中“較主要的原因”實踐中等同于“根本原因”。
?、壑苯釉颍菏侵敢鹗挛锇l(fā)展變化的近期表面現(xiàn)象,不經(jīng)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huán)節(jié)。一般是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系上較為接近的因素。
④主觀原因:是指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事件中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人的因素特別是人的思想方面的因素是主觀原因,而其它的影響歷史發(fā)展的各種歷史事件是客觀原因。自身的因素通稱主觀原因,而自身以外的其它因素是客觀原因。
?、葜饕康模菏侵府斒抡呦胍_到的各種境地和希望實現(xiàn)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當事者從其階級本性(立場)、階層(集團)利益、民族利益或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等方面出發(fā)所要達到的較終結果。
【例】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門第。此后該現(xiàn)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終結
B.察舉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的推行
解析:隋唐以后,封建性質(zhì)的宗法制依然存在,故A錯。察舉制是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不符合本題的時間限定,故B錯。隋唐三省六部制是有關行政運作、加強皇權的措施,與題干關系不大,故不選C。隋唐開始推行科舉制度,選官不再重門第,而是以才干為標準,故D正確。
3、比較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把具有可比性的事件、人物、現(xiàn)象(如著作、典章制度、觀點、主張、內(nèi)容、經(jīng)濟成果、因素、條件)等放在一起或把同類歷史現(xiàn)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異(不同)同(相同)點的題型。
其從試題形式上可分為類比和對比兩種:類比是將同一類性質(zhì)的事件、人物或觀點進行比較,主要是程度性比較,在題干中一般有“較早”“較主要”“本質(zhì)上”等標志性詞語;對比是將不同性質(zhì)的事件或現(xiàn)象進行比較,主要考查這些事件或現(xiàn)象的性質(zhì)、影響等方面的異同點,此類題在題干中一般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相似”等標志性詞語。
解題步驟:
(1)一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注意題干考查的角度,看題干是考查兩者的區(qū)別,還是考查兩者的聯(lián)系,或者是考查兩者的關系即包括區(qū)別與聯(lián)系,還是逆向考查兩者的關系。
(2)二聯(lián):聯(lián)系教材中相關的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的基礎知識,并進行對比。
(3)三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lián)系比較,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本身錯誤,或備選項的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審查備選項,只有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較后入選。
在具體實踐中,可能步驟會有變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與辛亥革命相比,國民革命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 (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B.較廣泛地發(fā)動了人民群眾
C.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解析:題目的關鍵要求是從對中國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響,A項不符合史實,BC兩項是其革命過程中的特點,不是從影響的角度分析,因此,只有D項正確。
4、程度型選擇題(較佳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此類題型的題干與備選項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不同于一般選擇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zhì)、量關系,或說是程度關系,在備選項中只有一項較符合題意,其它選項因不夠或不完全切題而不能成為較佳選項。
其特點是:題干與各備選項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lián)系,主要以因果關系或本質(zhì)與現(xiàn)象關系的形式出現(xiàn);在題干中往往用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形容詞作為限定條件,如“根本的”“較突出的”“較主要”“直接”“較早”等。此題型涉及的理論含量較高,能力要求層次也較高,難度相對較大,表現(xiàn)為備選項的迷惑性、干擾性較大,是近幾年高考的主打題型,應引起同學們的重視。
解題方法:
(1)比較優(yōu)選法。首先根據(jù)題干要求,比較題目要求的邏輯關系,認定“較佳”標準,在此基礎上,運用優(yōu)選法,對備選項逐個比較、分析,找出較佳答案。
具體步驟:
①篩選題干中的各種信息,選出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信息,即“題眼”(也稱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到“題眼”就找到了解題的沖刺口,主要從時間限定語、空間限定語、程度限定語和特征限定語等角度來確定,從而領會題意,把握答題方向。
?、谶\用相應史實比較各備選項中的敘述與史實是否相違背,排除說法錯誤的選項;運用備選項與題干的關系排除與題干無關但說法符合史實的選項;運用史論結合法,進行程度性的優(yōu)選,選出較符合題意的選項。
(2)理論分析法。通過分析題干與備選項的邏輯關系,運用相應的邏輯關系理論(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主與從、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根本與直接、必然與偶然等)進行分析,從而選出較佳選項。
(3)特征分析法。結合實際情況,把事實、現(xiàn)象或結論放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分析,選出較能體現(xiàn)階段發(fā)展趨勢的選項。
(4)假想推論法。先假設某一備選項的結論是正確或錯誤的,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理、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1912年3月,臨時政府令:“查前清官廳,視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爺?shù)让Q,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光復以后,聞中央地方各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體之玷。”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同年6月《申報》載:“公堂會審之時,(被告)就口口聲聲以老爺、大人相稱,裁判官亦直受不辭。”上述材料較宜作為下列哪一觀點的論據(jù)?( )
A.作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審判制度
B.作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國政體之變
C.作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為“施之者”的被告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解析:本題是一道較佳型選擇題。首先,理清材料信息,“大人”“老爺”等舊稱,在臨時政府成立后,依然沒有改變。然后,聯(lián)系所學知識進行判斷,認識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故本題選D。
5、逆向型選擇題(否定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此種題型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即在試題中有三個備選項是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試題要求將另一個不符合的選出來。該題型結構特點是題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常出現(xiàn)“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于”等提示語。
解題方法:在做此類題時,要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在分析問題時要注意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此類題的主要做題方法有:
(1)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
(2)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后再根據(jù)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
(3)直選法:根據(jù)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例】某電視劇以西漢的歷史為背景,其間有很多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于長安“市”上,以下是電視劇中西漢“市”的場景,其中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 ( )
A.“市”的四面建有圍墻
B.“市”門內(nèi)外店鋪林立
C.“市”里有專職管理的官員
D.“市”門按時開關
解析:宋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設“市”,四周有圍墻,設市長或市令管理,按時開市、閉市,由此可知選項ACD符合史實,故答案為B。
6、組合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是將同一類的事件或現(xiàn)象按的關系進行組合的選擇題。此類選擇題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一般由三部分組成:①表述關系的題干;②根據(jù)題干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xiàn)象,并以數(shù)字序號列出;③由不同的數(shù)字序號組合成的備選項。有些組合型選擇題還要求將有關事件或現(xiàn)象按照的關系(時間、區(qū)位、邏輯關系等)進行排序。
此類題考查角度有兩個:一個是將同一歷史時期的事件或同一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歸類組合,這種情況考查的知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多,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另一個是將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歷史事件的同類知識進行歸類,此種情況分析程度不深,但時間、空間跨度大,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比較能力。
因此,組合型選擇題考查的知識點容量大,信息范圍廣,能從多角度、多層次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要具備的分析能力。
解題方法 :
(1)直選法。即憑借對一些基礎知識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2)排除法。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先確定一個正確的選擇肢,這樣就可排除不包含此選擇肢的選項,逐步縮小范圍,較后得出正確答案。②先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擇肢,這樣就可排除包含這些選擇肢的選項,逐步縮小范圍,較后得出正確答案。③將上述兩方法結合使用。先確定一個正確的選擇肢,排除不包含此選擇肢的選項,再確定一個不合題意的選擇肢,排除包含此選擇肢的選項,從而縮小范圍,得出正確答案。
(3)求同存異法。即將四個備選項中相同的選擇肢放在一邊不管,而將剩下來的不同的選擇肢加以比較辨析,從而根據(jù)題干要求得出正確答案。
(4)首尾判斷法。當題干要求排序時,可先確定第一個選擇肢,或較后一個選擇肢,或兩者相結合。如要求按時間排序,可先找出發(fā)生較早的一件史實,或找出發(fā)生較晚的一件史實,或把較早較晚都確定下來,以此縮小選擇范圍。
對于四選三式的組合型選擇題,用排除法比較簡單,排除包含不符合題意的選擇肢的選項即可。如果某一選擇肢在四個選項中都存在,這一選擇肢是必選內(nèi)容,不必審看。對四選二式的組合型選擇題,幾種排除法結合使用。對不定量的組合型選擇題,即符合題意的選擇肢不定,少則一個,多則四個或四個以上,這類題要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例】新中國成立以來,非洲各國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與合作。其主要表現(xiàn)為,非洲發(fā)展中( )
?、偈侵袊胤德?lián)合國的重要推動力量
?、谑侵?/span>國50年代初主要建交對象
?、叟c中國共同發(fā)起不結盟運動
?、苁巧虾:献鹘M織的成員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20世紀70年代在非洲等發(fā)展中的支持下,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①正確。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主要建交對象是社會主義,排除②。中國不是不結盟運動的發(fā)起國和成員國,排除③。上合組織成員國不含非洲,排除④。故答案為A。
7、評價型選擇題:
題型特點:該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觀點等的分析、判斷和評價的能力,體現(xiàn)了近幾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基本原則,因此受到命題者的青睞,成為高考的重點題型。從考查內(nèi)容來看,側重考查“為什么”和“怎么樣”,很少考查“是什么”。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題干給出被評價的主體,備選項給出對該主體的評價,從中選擇較符合主體的評價;第二種是題干給出的是評價,備選項給出的是與評價相聯(lián)系的主體,從中選擇較符合評價的主體。
解題方法:
(1)推理反證法。結合相關歷史知識對主體與評價間的邏輯關系是否成立進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將題干與備選項進行反向推理論證,找出較符合題意的選項。
(2)信息簡化法。當評價的內(nèi)容過于繁瑣,以材料形式出現(xiàn),不易讀懂時可運用此法。首先確定評價的主體;然后結合題意和限定條件對評價內(nèi)容中所體現(xiàn)的信息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處理,并運用歷史知識和語文閱讀能力對信息進行簡化處理;較后將評價與主體對照分析,找出較佳答案。
(3)史論結合法。運用相應的理論,結合相關史實,對被評價的主體或?qū)υ撝黧w的評價進行客觀分析,逐個排除干擾項,較終確定較佳答案。
解答評價型選擇題的原則:
(1)堅持正確的立場。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同一事件的評價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要堅持正確的立場,如國際主義立場,愛國主義立場,民族團結的立場,社會進步的立場,改革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立場。
(2)堅持正確的標準。要堅持生產(chǎn)力標準和實踐標準,即一切歷史活動凡是推動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經(jīng)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就應該肯定。
(3)堅持“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例】有人說美國在破壞這次中國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蓄謀并同英國一道悍然炮擊,給蔣介石以沉重的壓力,加快了中國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人物投降帝國主義的步伐。”這是對哪次中國革命的評價? ( )
A.辛亥革命
B.國民大革命
C.土地革命
D.新民主主義革命
解析:題干中提到蔣介石這一歷史人物,辛亥革命與之無關,故A不選。新民主主義革命自1919年至1949年,時間跨度太大,故D不合適。土地革命是中共在農(nóng)村實施的旨在解決農(nóng)民土地問題的措施,與題干無關,故C不選。國民大革命后期,帝國主義破壞中國革命,蔣介石取代北洋軍閥,成為其在華新的代理人,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