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走班教學是較近教育的一個大走向,一些省市已經(jīng)在實施分層走班教學制度,省就是其中一個。不得不說,分層走班教學能夠對學生因材施教,適應學生自己的程度以及個人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所長!!!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省分層走班教學相關的信息!
為貫徹落實《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近日,省教育廳就推進初中基礎性課程分層走班教學改革提出了相關意見,希望更好地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針對初中學習中部分學科分化相對嚴重的現(xiàn)象,因材施教,探索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分層走班教學,尊重學情差異、體現(xiàn)學科本質、轉變學教方式,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切實增強教育教學質量和減輕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
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出了六大實施要點,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jù)校情自主確定
分層教學學科與起始年級
1.初中基礎性課程分層走班教學改革目前主要在數(shù)學、英語、科學三科中選擇進行。學??筛鶕?jù)實際情況自主決定分層走班教學的學科,并根據(jù)學科特點與學習分化情況確定分層的起始年級。
2.基礎性課程分層走班教學應以進度相同的難度分層為主。九年級開始可探索內容分層的拓展性課程。
科學進行學生分層與動態(tài)調整
合理安排分層教學的任課教師
1. 從學科特點出發(fā),根據(jù)學生學業(yè)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和特點進行學生分層??煞謨蓪?,也可分三層,并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各層次的班級數(shù)。
2. 指導學生科學合理選擇層次,依照程序提出申請。采用個人志愿與綜合評估相結合的方式,決定學生的層次。重點關注臨界區(qū)段學生,做好溝通與指導。積極做好對學生、家長的政策解釋與宣傳動員工作,幫助他們了解分層教學的意義與操作辦法,確保學生分層工作平穩(wěn)有序進行。
3. 建立學生分層動態(tài)調整機制。允許學生依照程序申請跨層流動。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進步與變化,鼓勵低層次的學生向高層次發(fā)展。
4. 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師教學任務。原則上教師須同時承擔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在學生分為三個層次時,教學任務分配應綜合考慮,用人所長,適人適崗。
尊重學科特點
堅持“學為”中心,增強教學針對性
1. 分層走班教學須尊重學科特點,根據(jù)學科知識與能力體系,明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基于學科教學規(guī)律,合理控制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設計學習任務,開展學習評價,以落實學習目標,促進思維發(fā)展。分層走班教學改革應與學科建設相結合,探索依托功能教室開展教學活動。
2. 采用適切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時要體現(xiàn)學生的差異,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通過學教方式的轉變來推進分層走班教學改革。
3. 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重在讓學生“學有所得”,通過需要的反復,適當強化并落實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提習動機水平,提振學習信心,培養(yǎng)學習習慣;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重在讓學生“學有所成”,幫助學生從模仿到獨立,夯實學習基礎,喚醒主體意識,體會學習方法;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重在讓學生“學有所長”,以欣賞、期待與激勵為策略,鼓勵自主學習,促進思維發(fā)展與能力增強。對于少數(shù)學習能力特別優(yōu)異的學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可采用循序漸進的自學作業(yè),加大自主學習的比重。
完善適應分層教學的
學校教學常規(guī)與校本研修
1. 根據(jù)分層走班教學的特點,完善學校教學常規(guī)。建立支持教學常規(guī)落實的校本研修制度,開展理解并落實分層走班教學常規(guī)的校本研修活動。
2. 完善學校集體備課的做法,幫助教師確立學科整體思路,掌握分層落實的方法,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作業(yè)編制以及教學重點等。
3. 強調作業(yè)設計的針對性,鼓勵教師自主選編包括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的校本作業(yè),分層次布置、批改和輔導。
完善走班常態(tài)下的
班級管理機制和德育工作機制
1. 建立行政班與教學班并行的管理機制。要重視行政班的班級文化建設,增強班級凝聚力,同時加強教學班的管理。分層學科任課教師是分層走班教學實施、紀律保障、環(huán)境布置、教學秩序維護的第一責任人;教學班任課教師須在分層走班的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進行需要的指導與跟進;教學班要設置來自不同行政班的課代表和班干部,便于教學班與行政班的溝通。
2. 完善“德育導師制”。建立相對固定的教師聯(lián)系學生制度,落實學生的思想教育,指導學生落實行為規(guī)范與學習常規(guī),促進學生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改進學習評價和教師評價制度
1. 改進過程性的學習評價制度。遵循發(fā)展性原則,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以不同的評價工具引導學生適切地進步??梢詾椴煌瑢哟蔚膶W生編制不同的測試試卷,或同一試卷中包含有區(qū)別的要求,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促使每位學生都有發(fā)展。關注非智力因素在評價中的激勵作用。通過分層評價,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內在需求,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
2. 改進教師評價制度。教學質量管理與教師評價中,采用學科組團隊考核與教師個體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重點關注學科組的整體水平與合作互助精神。教師個體考核采用發(fā)展性評價。對于不同層次的任課教師,評價應有所區(qū)別。